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:如果你的操作精度或盈利目标制定得非常高,那么你基本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!
为什么呢? 因为成长是需要过程的,在进步的道路上,目标和现实过于遥远,产生的巨大鸿沟会带给你超乎想象的挫败感。
它们会摧垮你的信心,让你怀疑自己是个“失败者”,做得总不如别人好,或是让你质疑自己的系统,在矫枉过正的去调整策略!
就像我当年大亏之后,一度把“回本”当成交易目标,每当有一笔单子出现浮盈时,我都会放弃出场计划,幻想自己踩中了趋势头部,后面趁机“扩”仓,贪心想着赌对了就能重新回血。
然后现实是,预设目标五十五个万,一顿操作变成五十五元;
有浮盈时,执念难消,虽然盈利对得起这个手数,但距离回本遥不可及,总觉得拿住了就能捞回更多。
如果运气不好被损掉,那乐子就更大了,本来就在“谷底”结果又摔了一跤,保管一天吃不下饭,三五天内都觉得自己很愚蠢,策略到操作哪里都是破绽。
久而久之,自我认同感变低了,信心完蛋了,不光怀疑自己的能力,更把责任推卸给市场,认为交易不过是一场“骗局”,爆仓是唯一的终点。
事过多年,如果我当时能理性点,是有机会早点爬出泥潭的。
一方面,当初的交易目标实际上是[远超常规]的收益,即用几万的资金完成几十万的回本。
这个盈利预期,在复盘模拟中都是很难取得的高额收益,只有再来一次金融危机并成功地预测,才有希望一波回本。
另一方面是,回本的压力导致对止损成本的忍受力下降,自信崩溃接受不了概率,只要被扫损下意识就以为系统失效,开始改策略想要弥补短板,说白了,找确定性找魔怔了
后来我想通一件事,止损,是必然出现的情况,甚至它会大概率发生,而且实战中交易频率也会明显高过回测的理想数值,进一步的拉低胜率。
因为模拟只是个数字,而实战中我们要对抗捞本的心理,还有手痒想做单的冲动。
这就意味着,你必须把重点聚焦在捕捉更大级别的行情上,只有大波动创造的价差利润,才能覆盖日常的止损成本。
交易最可怕的一个心理,就是以盈亏结果来论对错。单子止损就迫不及待地去反思原因,如果被扫就埋怨自己“进场时机”把握得不对,下次应该耐心...浮盈回吐就责怪自己没有“见阻止盈” ,下次应该尽早跑路...好不容易这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