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维高度,决定交易者「命运」!
我发现很多朋友喜欢用「二元思维」 来思考交易,用非黑即白的「直觉判断」为问题下定论。
比如某位朋友思考的加仓策略:在日线震荡中价格突破新高时,应该加仓买入,新低时应加仓做空。
理论上似乎说的过去,因为趋势的本质就是不断的打破阻力产生新的发展,似乎把突破作为加仓策略符合情理。
但后来他发现,历史走势中那些成型的N字形结构,不是确定性很高的信号,而是“幸运者偏差”
到了实盘,毛刺全都冒了出来,各种假突破导致他接连损单。
然后他非黑即白的思维就来作怪了,既然追单的“N”突破不行,那么遇阻“试仓”,然后突破加满肯定就是对的。
结果实战就又挨了打, 遇阻只是一个“暂时停滞”的状态:它仅代表趋势波动性下降多空产生分歧,进入阶段性震荡,但不代表受阻就能确立转势了。
本来是做趋势的,但在二元思维中不自觉的迷失了方向,变为了逆势猜顶抄底的玩法。

.
但后来他发现,历史走势中那些成型的N字形结构,不是确定性很高的信号,而是“幸运者偏差”
到了实盘,毛刺全都冒了出来,各种假突破导致他接连损单。
然后他非黑即白的思维就来作怪了,既然追单的“N”突破不行,那么遇阻“试仓”,然后突破加满肯定就是对的。
结果实战就又挨了打, 遇阻只是一个“暂时停滞”的状态:它仅代表趋势波动性下降多空产生分歧,进入阶段性震荡,但不代表受阻就能确立转势了。
本来是做趋势的,但在二元思维中不自觉的迷失了方向,变为了逆势猜顶抄底的玩法。


这样不对,那样也不行,原因何在呢?
在我看来很多人解决问题时,并没有真正的用思考力去分析问题的原因,然后研究合适的解决方法,而是本能的从否定中得到其他肯定。
很多人会用上一次的“交易结果”作为依据,非A则B,非B则A的为问题下直觉定论:
追突破不对,那么试仓肯定对;
试仓总是损,说明突破还是对的;
然后在这个摇摆间,得出了一个概念:自己亏钱只是因为“一致性”不够,没执行全部的信号,肉没吃到,打都挨了,应该大道至简看见就做。
等他试仓也不行,突破也不行,又压不住交易频率时,又开始怀疑资金管理了,把问题全推给自己“止损”设的窄,他认为信号没问题,都怨市场太颠簸...
所以,为什么很多人做5年、10年的交易依然原地踏步?
原因就在这里,他们没有正确归纳经验的思维能力,仅是把过往经验当做“下一笔”交易的依据。
如果细心点他们会发现,导致亏损的错误点就那么几个,而他们总是在遗忘这些错误,又想起某些甜头时冲动交易,循环犯错。
我们真正需要做的,是把“空想式”解决问题的习惯,变为从“执行”的角度去分析,然后以回测结果作为基础来论证。
举个逻辑分析的例子:
N字形是一种图形,是趋势运动之后留下的“历史痕迹” ,就好像一滴水蒸发在阳光下,水珠没了,但留下的痕迹还在。
所以衡量有效性,得考虑它的适宜范围:
很明显突破的本质是动量效应,而只有在趋势明确的背景下,惯性才会显著,所以日线趋势启动后,使用N字形进场是不是符合情理?
这个时候,是不是觉得自己好像懂了逻辑,摸到了盈利的“钥匙” ?
其实错了,这才是刚刚看清了卷子上的“题目”,距离 答案还远着呢!
你现在只是掌握两个东西
前提:趋势开启后,动量效应增强
假设:基于惯性,N结构有利可图
但这是一种假设,为了证明它的正确性必须要用复盘软件去做历史回测,如果一个策略你想到了优势,连它的缺陷和胜率都不知道,显然讨不到好的。
而更多问题会在回测中浮现出来,比如:它的胜率连三成都不到、信号频繁变为追涨杀跌、加仓点位太差盈利回吐连累底单。
一般人看到这个结果,本能的就会全盘否定,寻找下一个“完美策略”了。
而我们启用逻辑思维后,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把策略扫入垃圾堆,而是去弄清楚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三个巨大的“缺陷”!
胜率太低:去分析损单分布点,看看它集中在什么地方,什么情况下损单概率最大
假设你找到原因了: 1、趋势刚启动,动量不强就贸然使用N字加仓,(止损概率大) 2、趋势二次遇阻走横了,依然在新高新低用N字加仓(止损概率大) 3、在消息刺激、趋势中段、日线连K背景下,N字效果最佳(止损概率小) 然后多次复盘回测,验证这个分析结果,归纳出了策略适用的背景条件一; 信号频繁变为追涨杀跌:分析进场的信号的差异 1、价格高点刷新进场、15分钟收线、1H、4H收线的胜率对比(信号定义不同,分析结果差异) 2、短线阻力和趋势节点,级别不同的阻力突破,它们的胜率差异 3、N字形突破前的走势特点,按图形分类,细化出不同的市场表现。 这样就能够明确“N”结构的具体定义和信号标准,归纳出了策略的条件二; 当你熟知了策略的优势和标准, 你还需要去完善它的缺陷:加仓点位太差,盈利回吐连累底单
1、要为加仓和底单设定一个价差和时间间距(何时开始加仓)

2、在N字的逻辑下,测试更多样的进场方式(弥补点位缺陷)
3、测试各种进场方式的止损数值,然后再研究加仓应该死拿还是短跑,确定出场方案。
当你做完这些研究之后,交易策略就不再是无脑的押注游戏了,它是你交易逻辑的延伸,对市场规律现象的利用。
策略/交易模型 前提:趋势开启后,动量效应增强 假设:基于惯性,N结构有利可图 条件一:...... 条件二:...... 条件三:...... 策略标准化、市场背景定型:...... 之后你对市场的理解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系统不在是严苛的纪律约束,而是交易思想的体现,也就是所谓的,外化而内不化! 但很遗憾,很多人只有理想和小聪明,却没有勤奋。 他们亏钱的原因只有一个:就是懒,懒的学习,懒的研究,各种难题的频发都是唯一原因导致的结果。 如果你想赚大钱,最好让自己有相应的技术水平,倘若没有水平,那么最好确保自己有学习进步的能力。 如果技术也没,学习能力也没,那么交易就是条不归路,从亏损中是学不会盈利的,不如早点退出换个行业发挥光热。 因此,善用复盘软件进行回测和写日志收集数据,对于交易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,这代表你对问题有具体的研究样本。 可能会有朋友说,这样做难度不会“过度拟合”吗? 过度拟合的误区是指想要找一个适应所有市况的“策略” ,为了这个策略,不断的去调整参数达到拟合历史走势的目的。 但适用范围越广的策略,盈利能力就越差,它必然有极高的行动门槛,过度交易的试错成本。 而层层定型,层层过滤之下的策略呢? 它的针对性更强,盈利潜力大,但机会成本较高,对执行力有要求。 因此,这并不是拟合,而是逐步的细化、优化。 说白了,人工交易不要追求“机械化”照搬策略,因为你的执行力和纪律性会跟着状态好坏起伏不定,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影响你观点和情绪的东西。 应该追求的是对交易策略的理解和熟悉,把它融入自己的思想习惯中,去变为本能的“肌肉反应” 因为,任何策略的效益都取决于三个因素:策略的理解、人的执行能力、适合的市场背景。 所以交易员不能放弃思考的力量,它是一个人最大的优势!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easiavip@gmail.com

